五大连池游记
2012年5月20日,到哈尔滨出差,久闻五大连池为东北旅游必去之地,今得抽空前往,以了心愿。5月24日,我们继续向北驱车400公里到五大连池市游览。实际上,五大连池景区重点看的不是水,而是山,是独一无二的火山,被誉为我国天然火山公园,翻开的火山教科书和著名旅游疗养胜地。是国家5A级风景区,荣获两个世界级和多个国家级景区称号。景区坐落在讷谟尔河畔,面积1060多平方公里。主要由14座新期的和老期的火山、5个火山堰塞湖(五大连池)、60多平方公里的“石龙”(玄武岩台地)和具有很高医疗保健价值的低温冷泉构成。山凝秀、水含幽、熔岩巧叠、药泉神奇。
汽车在高速上奔驰,一路北方田园风光。蓝天上飘着大朵大朵的白云,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很久没有看到如此纯净、清新的蓝天了。空气透明如洗,偶尔头顶飘来一朵乌云,顷刻又雨打车窗,大雨与阳光就一步之遥。大片起伏蜿蜒的黑土地,留下耕耘后的一条条笔直的垄线伸向远方,是大面积机械化耕种的杰作,隐约有绿芽冒出。或许这里离地球的北极近了,地球的圆弧让人感觉地平线就在眼前,人的视线仅达十几公里,非常奇特。中午到达景区,吃完中饭,首先来到黑龙山景点游览。
我们首先乘坐观光缆车,前往火烧山方向游览五大连池第一大池——三池。路边生长着一片茂密的小树,导游介绍,别小看了这些小树,它们能在这贫瘠的火山岩上生长,这本身便是奇迹。这便是五大连池火山特有树种——火山杨。不知从何而来,不知谁人所栽。是鸟儿衔来了种子,还是风儿吹来了果实?没有一丝土壤,里里外外都是重重叠叠火山石,石缝中填满了厚厚的火山灰。它却在荒寂中安家,在空旷中崛起,在孤独中繁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奇迹般地长起来了。别看它只有二米多高,可是树龄一般都在几十年上百年以上。伟哉,火山杨!奇哉,火山杨!神奇的生存条件造就了神奇生命力的神树“火山杨”。
在火山岩的表面,还生长着一种顽强的植物,那就是火山岩苔藓。像绒衣一样,一簇簇、一片片的紧贴在火山岩表面,或绿或灰。它散发出大量的氧气,使得石海地区的负氧离子数极高。它对环境十分敏感,所以它又是当地环境义务监测员。我们将喝的瓶装水倒在它上面,它立刻变得更绿。据说,这种植物,哪怕你将它拔起来在烈日下暴晒一个月,但一旦遇水,又可活过来,体现了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生命的顽强。
在火山岩没有覆盖的地表,则生长着挺拔高大的白杨树。是北方民族的象征。虽是5月底,但坐在敞篷车上游览,还是相当的冷,大家纷纷裹起衣物。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五大连池第三池(?)。沿着建在火山岩浆凝成的石海上的木栈道行走,两边有几处堪称火山微地貌中的顶级珍品:喷气锥、喷气锥碟。据说目前仅在印度洋留尼旺火山区和内蒙达里火山群还有发现,但数量极少,发育不全。而五大连池火山区的喷气锥达1500余座,喷气碟达数千座,保存完好,形态如初。喷气锥一般高2—4m,底径2—5m,中空,内壁挂满线状、尖刺状熔岩钟乳。据专家考证,其成因是由喷气形成的,气体来源有三种推论:裂隙论、沼泽论和气团论。裂隙论为主流推论,火山喷发时熔岩流到冒气的裂隙带,气体冲破熔岩层冒出,熔岩也随之翻出堆在喷气孔周围。这些气体断续冒出,翻出的熔岩一层一层地堆叠起来,形成中空的喷气锥,主要有塔状、坛状、锥状、冢状四种类型。喷气碟是喷气锥的雏形,它们是火山微地貌中的顶级珍品,全球罕见,属中国独有,是世界地质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