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南华 于 2011-11-2 13:51 编辑
秋风送爽,气候宜人。2011年10月30日下午4时30分,南昌户外一行15人包车从南昌出发,直奔夜色中的修水县黄龙山(黄龙山位于幕阜山脉中部,修水县西部,为湘、鄂、赣三省的天然屏障,东延余脉到庐山,为汩罗江、修江、隽水三河等五河的发源地。黄龙山风景区方园数十里,凤景美丽、壮观、奇绝,引人人胜,留恋忘返。黄龙山风景区主要景点:龙王峰:位于黄龙山顶部,海拔1511米。龙湫池:位于龙王峰西北约300米处,为一口2尺见方的水井。试剑石:距列仙台,系舟峰二石约五十未处,矗立一正方形巨石,高约两丈。 鸣水瀑布:位于黄龙山东南,溪水至此,容纳百涧,倾泻而下,形成高约30米之大瀑布。 金竹扫坛:只楼峰东侧峭壁上,有一巨石如台,形似乌龟,又名神龟石。)汽车沿着昌九高速、永武高速、大广高速,至修水县城出口,改由出省通道,过渣津镇,拐往湖北通城方向,经白岭镇后达桃树村,在十字路口左拐即往黄龙山林场疾驰,过温泉村后,车辆开始盘山而上,晚10时抵达海拔940米的黄龙山林场,恰好遇见胡场长,寒暄几句后,订好两间客房安置5人,其余人就地安营扎帐。
次日一早6点多,大家陆续兴奋地起床,天高云淡,空气清新,8点多,我们开始爬山,沿水渠而行,山体陡峭,但时间不长就上到了第一个山头,没有树的地方很开阔,只是雾蒙蒙的,周围能见度不强,沿着看到的山脊,一路直上,过试剑石,稍一会儿就到了龙湫池(取水的地方),其上30米抵达龙王峰,海拔1511米。龙王峰在当地人俗称三省界,地势平坦开阔有近100平方,
是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之称。面向东为修水县黄龙乡地界,往南为湖南平江县地界,往西方向为湖北通城县地界。霎时,雾竟然消了,西面山脊出现云海壮丽景观,令大家兴奋不已,忙着摆P0SS,拍照。山下村庄和群山绵绵一览无遗,好景美不胜收。登上山顶,凉爽的风迎面吹来,让人神清气爽。
可惜只过半小时,山雾吹来,又将美景遮掩。于是,我们返回到小山头,往西南方向高峰攀登,一个个大汗淋漓,线路与齐云山极为相似。一路风景,鄱过五六个山头,登了近一小时,大家登上了只角楼所在的第二个山头,山高路陡,时近午时12点,此地已属湖北、湖南界山了。吃过午餐,一部分人随即下山,我和其它几人往只角楼欣赏风景。
只角楼
是黄龙山的顶峰,海拔1528米,为当地修道之所,当年葛洪就在此炼丹修炼 ,只角楼为一巨大岩石山体,有约五层楼高,山体面积有300多平米,我和高粱攀上山顶,豁然开朗,有个繁体“龙”字刻在山顶,真是风景这边独好。欣赏过只角楼,我一直往前寻找三省界碑,往山下走了近300米,遇见了一湖北老乡正在修理防火道,经打听得知,三省界就在龙王峰(但未问清是否有界碑),往湖北方向有天岳关(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麦市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据县志记载,南唐保大中期(952-955年)建长山寨(今名天岳关)于黄龙山西部要隘;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与南唐两军鏖战于此;宋代岳飞领剿洞庭杨么,曾派兵屯此关;元末红巾领袖徐寿辉据鄂州守此关,并遗下“统军元帅府印”(现存县博物馆);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从湘由此入鄂占领通城;1926年,北伐军经天岳关进入通城。1939年8月,原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九十二师梁汉民部驻军于此,于天岳关西侧修建了纪念台儿庄战役中抗日死难将士“无名英雄纪念墓”,有蒋中正、薛岳李仙洲等题词石刻。),
但要走三小时才能到。于是,我带着找寻界碑的心态和大家返回到第一个山头。这时,15人出现两种意见,善待、云游、乐游、炮兵、学院轮回、暴走李子、鸟毛灰7人下撤到林场,然后开车去泡当地的太清温泉,
我和开行、黑马、浪子燕青、清风、淡泊、高梁、淡泊、花开花落8人则二上龙王峰寻找传说中的三省界碑,此时时针指向中午1点40分。
大约半小时后,我们又登上了龙王峰,左右两方各有一条路下山,我们往右边方向下山,不久就深入了林海,找寻三省界碑希望落空(原来根本就没有界碑, 2009年国庆,我曾组织过一伙人去过黄龙山,当时因为未能登上只角楼方向山脊而一直备感遗憾。两年来,一直认为在只角楼山脊上有一座三省界碑,结果竟是被一张网上PS的照片骗了。由此,才有了这次的黄龙山一脚三省之行。)。穿越林海一路往下,路很好找,行了两小时,下午4点我们到达了预定目的地——黄龙乡太阳垄村,等待炮兵等人开车来接。沿着水泥马路,我们一路往下散步,天渐渐黑了下来,六点钟终于等到了炮兵等人,大家汇合上车,过水源乡,抵达往湖南平江县方向江西境内的最后一个小镇——修水县大桥镇吃晚饭。晚8时,大家踏上返程,约12点到达南昌。黄龙山之行顺利结束,也许有遗憾,但更多的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