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没有变化快
作为驴友,好不容易又盼到了[size=+0]2011年的“5.1”国际劳动节,放假三天。原定随望岳户外的驴友去河南省新乡市郭亮村徒步,因师大的陶老师等一群驴友想攀登铅山县武夷山脉的江西第二高峰——独树尖,我于2009年国庆节去过,希望我也能带队,故邀请我加入。考虑到老婆也想完成征服江西十大高山的愿望,所以忍痛割爱,就再登一次独树尖吧,只当是毛主席当年重上井冈山。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五一节期间江西全境中到大雨,精心策划和期盼了很长时间的登顶独竖尖驴行,终于在最后一刻泡汤了。4月29日晚上22:00,实在不甘心就此窝在家里,我在巅峰户外网站发现南德驴友已组织了一支队伍第二天去爬安徽省祁门县境内的牯牛降峰,赶紧查看此山介绍和当地天气预报,没想到就在我们周边竟然还有如此奇峻秀丽的高山,更为关键的是,在整个南方都在瓢泼大雨笼罩下,只有牯牛降一片蓝天。赶紧将此信息告诉陶老师,经紧急磋商,由于南德组织的队伍已满员,我们决定自己组队,取消独树尖计划,向牯牛降进发。没想到的是,这一去,让我们经历了一次次毫不留情的阻击,三番五次的折腾,极乐极悲的变化,出乎意料的挑战,阴差阳错的惊喜。
牯牛降
从网上查阅资料得知,牯牛降位于祁门与石台县交界处,是安徽南部三大高山(黄山、清凉峰、牯牛降)之一,最高峰海拔1727.6米。因其峰顶有一黑色巨石,远看似一头大牯牛静卧而得名。牯牛降是黄山向西延伸的支脉,与黄山有相似的山石结构和地貌地况。境内群山起伏,峰高涧深,森林茂密,怪石嶙峋,溪水常流,风景如画,堪与黄山媲美。尤为难得的是,牯牛降属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地带,保留着十分完整的天然植被。有成片的原始次生林,境内地层古老,沟谷纵横,气候优越,植被繁茂,是我国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重要典型地区之一。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牯牛降自然保护区成立,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的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自然保护区,也是华东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牯牛降群山雄崎,奇峰迭出,主要山峰有大历山、骆驼峰、雪花尖、小历山,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境内地质特征明显,集花岗岩地貌、新构造运动遗迹、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邓家组、铺岭组层型剖面等地质地貌为一体,加以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犹如一座和谐统一、内涵丰富的天然地学博物馆,因此,2004年3月牯牛降被授于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牯牛降山势雄伟,群山起伏,绵延不绝,险峰深壑,瑰丽多姿。尤以奇松、怪石、溪瀑、云海、佛光誉为五绝:这里峰峰有青松,无松不奇异。牯牛松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树冠如华盖,干枝似虬龙,或似怪兽张牙舞爪,或象仙女广袖轻舒,有的游龙走蛇,有的凤凰展翅。千姿百态,各显神奇。虽没有黄山上的松树名气大,却比其更多一份天然情趣。从树种来说,牯牛降松也属黄山松,有人叹曰:牯牛降的黄山松姿态奇特,单株丝毫不逊色于黄山上的名松,而浩瀚的牯牛松林海,却是黄山所没有的。
牯牛降以峰为体,花岗岩奇峰林立,绝壁千仞,怪石嶙峋。牯牛石结构奇特,造型美观,鬼斧神工,实在是大自然的杰作。或独立成景,或与青松相伴,均如诗如画,让人百看不厌。有的呈石林耸峙,石笋罗列;有的纤巧秀丽,如雕如刻。有的重叠如罗汉,有的中空如天桥。“飞来石”巨大园溜,立在另一巨石之上,中间仅一点支撑,仿佛只需稍微用力一推,便会轰然倒地。“天狗望月”石有圆圆的头、长长的嘴,支着前腿扭头向天,既形似,又神似,老天甚至还为其配置了由两块平整的巨石相叠而成的底座。其它如乌龟拜寿、石蛙跳天门、二仙弈棋、王母梳妆、中华石、渡仙船等等,无不因势象形,惟妙惟肖,让人想象无穷。
攀登牯牛降有四个不同方向,即石台县的牯牛降龙门景区,祁门县的牯牛降观音堂景区、牯牛降九龙景区和牯牛降历溪景区。这四个景区至今开发还很不完善。对于驴友,爬的就是这种没有开发或开发不到位的山。一座如此美妙的山峰突兀在眼前,让我们的心无比向往。从地图上看,我们选择从历溪景区上。这里比南德他们从石台龙门景区上山要少走70余公里的路程。就是这一选择,使我们与牯牛降失之交臂。
我们的队伍
此次登山的队伍成员名单(共19人):
第一组:陶老师(驾驶三菱越野车),成员:小陶、殷老师、周老师、戴老师;
第二组:我(驾驶圣达菲越野车),成员:我老婆(女)、张老师、付老师、周教授;
第三组:周老师(农大、驾驶长城越野车),成员:胡老师、陈老师、老谢,叶老师;
第四组:黄老师(驾驶福特轿车),成员:李老师、简老师(女)、罗老师(女)
历溪景区
5月30日中午12点30分,驴友们在江西师大瑶湖校区南大门合队,拍了出发前的集体照,正式踏上了牯牛降的征程。
我们沿昌万公路,过余干县,在万年境内上景鹰高速,在景德镇罗家滩下高速,到洪源镇,黄老师建议再走去婺源的高速,我感觉如此可能会走弯路,其实我已到家门口50米了,为了赶路,没有进家门。我用手机打电话给侄子,打听去安徽祁门的路线,侄子马上就知道我肯定是去爬安徽的牯牛降了,于是大家推举我作为领头车带路前行。我们向北沿206国道行至三龙、过蛟潭,至经公桥,从这里向左是安徽省东至县,我们向祁门方向直行,在距景德镇市73公里处进入安徽黄山市境内,路边有国务院立的赣皖两省界牌,在此休整照相。
之后继续北行,在大北埠左转,沿326省道行驶47公里,于18:00来到了牯牛降历溪景区。进山道路的右边是景区大门售票处,也是景区管理部门所在地,白墙青瓦,典型徽派建筑风格。左边有小溪潺潺流过,一条木质结构长廊蜿蜒跨溪而去,由于刚刚下过小雨,青山绿带,雾缠半山,田野如洗,空气清新。这里已有几个听口音像是江浙一带驴友也在准备购票进山。
第一次打击
经过五、六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目的地,下车就见如此宜人风光,大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性急的已在咔咔拍照,就等陶老师统一购好门票直接进山就是了,有的人甚至已在盘算着如何搭帐篷、晚餐吃什么。这时,传来不好的消息,景区管理员告诉我们,牯牛降主峰是核心保护区,游览牯牛降必须当天上下,不允许游客背包上山露营。这无疑给我们当头泼了一盆冰水,个个心里感觉拔凉拔凉的。我们派陶老师、黄老师和李老师组成谈判小组,与管理员据理力争,提出四点理由,希望他们慎重考虑:一是我们从江西驱车三百多公里,慕名攀登牯牛降,你就这样让我们打道回府,实在说不过去;二是你们政府网站上宣传牯牛降是可以露营的,而且还在地图上标注了一号营地、二号营地的具体位置,凭什么到了这里又不让我们上去露营;三是我们这个队伍全是江西各高校的大学老师组成的,回去后,都会将游记发在网站上交流,对宣传牯牛降大有益处;四是我们可以邀请你们管理站的同志全程带路,既是做向导,又做监督员,费用你们定多少就多少。但是无论我们如何低三下四的恳求、溜须拍马的讨好,有礼有节的斗争,义愤填膺质问,诚心实意的建议,他们都无动于衷,整整一个小时过去了,天色渐暗,毫无结果,败下阵来,失望啊、郁闷啊、痛苦啊、苍天啊........
或许是我们的痛苦使管理员感到一丝过意不去,或许是对我们提出的他们官网上的误导感到一丝内疚,或许........,就在我们感到彻底绝望与无奈的时候,有一个管理员向我们提出一个建议,让我们开车到离此处14公里远的牯牛降观音堂景区试试,那里有可能让我们上山露营也说不定。这个消息使我们马上又有了一种起死回生、柳暗花明、打了鸡血的感觉,个个又都兴奋起来,对这个管理员表示了千恩万谢,兴冲冲地开车向观音堂景区而去。
观音堂景区
天色已完全黑了下来,在山区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前行,大家既累且饿,好在问题有解决的希望,大家也就无所谓了。到了观音堂景区,山门是一栋木质结构的小屋。我们的谈判小组再次与当地林管站长交涉,费尽口舌,终于允许我们带包登山并在山上宿营,条件是我们必须聘请由他们指定的一名向导带队,500元一天,我们赶快答应了。真是峰回路转,大家一片欢呼。更让人高兴的是,凭着陶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花言巧语,站长竟然给了我们教师待遇——虽然我们没有一人带教师证,进山门票由每人70元降为50元,省了20元,这让我们充分享受到了当一名人民教师的自豪和价值。但住宿非常贵,三人间300元,远近别无分店,咬咬牙只得住下。
进入检票处后,沿公路下行不远就是景区接待游客的中心“牯牛山庄”。这里的接待能力较大,在一个人工湖畔依山伴水建有一大片木屋供游客住宿,这就是我们要住的宾馆,这个人工湖叫“牯牛湖”,实际上是座小型水库。“牯牛湖”在绿色景观灯照映下,更加绿意盎然,山边的翠竹和木屋倒影在湖水中,湖水清澈见底,微风拂面,波光粼粼。湖的对面有一个舞台,每天都会表演节目。晚饭就由宾馆餐厅配菜,大家吃的特别香。其实如果我们自己点菜,光看那菜谱,就贵的吓人,配菜倒显得便宜多了。吃完晚饭,我就回房休息了。我们住的木质小楼,屋内装修挺不错的,但就是不隔音,隔壁呼噜声,声声入耳。陶老师拿着我的相机在牯牛湖照了很多夜景,的确十分美丽,有的照片堪称经典。
第二天一早,天气晴好。吃完早餐,我们打好背包,来到“牯牛湖”边,等待为我们带路的向导。期间,我们再次欣赏观音堂景区,其主要景点有仙女潭、黄龙潭、大演坑、小演坑、仙人聚会等,这些景点分布在山涧各处,都有栈道相通,由于我们的兴趣点在山之巅,所以这些景点我们都没有一一去看。围绕观音堂的主要山峰有大历山、骆驼峰、雪花尖、小历山等,风景集“雄、险、奇、幽“于一身。森林覆盖率高达98%,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500/cm3以上,故又有“天然氧吧”之称,景区内新建竹木别墅、红茶坊、徽州艺馆、浏览栈道等旅游基础设施,使它成为人们观光、探险、休闲、养生的新热点。7点多钟的时候,游客渐渐多了起来。对面的舞台开始有演职人员准备为游客演出,陶老师有些技痒,他一大早已经吹了一段时间的萨克斯,甚至吵得有睡懒觉的游客提出抗议,此时见舞台已布置好了音响,便带着葫芦丝跑过去与舞台老板联系,想表演节目露两手,老板高兴地答应让他上台演出,反正不要演出费,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陶老师便吹奏了一首葫芦丝经典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确实有些功底,引起阵阵掌声。我跑到舞台上给他抓拍了几张照片。之后他又吹了一曲什么,我叫不上名字。此时,向导来了,我们要正式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