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中文注册)
x
主题:拍摄我们身边的野花
时间:2009年3月12日19:00—20:40
主讲人:王辰
王辰:大家好。我先说点儿题外话,我刚才在底下跟朋友们交流了一下,到场的朋友很多,有一些是喜欢户外的,有喜欢植物、自然的,有的喜欢摄影,大家想听的内容可能不一样,但是他们会统一到我们说的花上。
刚才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要拍摄野花?这个问题简单,因为我是学植物分类的,我研究的就是野花,大家又问,你为什么要学这个呢?这个有什么用啊?我说非常不好意思,我原来做过一年的鸟类学的观察,然后做过一年的昆虫学的研究,还发表了相关的论文,但是非常的不幸,我发现一个问题。
我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呢?比如说在东陵山上,北京的最高峰,2200米,我拿着捕昆虫的网在山上,风在吹,人在喘,我发现50米之外有一只蝴蝶,我拿着网就去追,跑跑跑,但是我跑不过蝴蝶,没办法。观鸟吧,我在树林里看到一只鸟,我就看,望远镜调好了,真清楚啊,树叶都能看清楚,但是就是没有鸟。后来我总结出一件事,我说可能我研究动物不行了,鸟飞得比我快,虫子跑得比我快,什么东西不跑呢?想了半天,野花还不错,我就开始研究植物,野花不动,我动行了吧?但是注意,最后发现这个事也有点困难,到海拔4000多米的山头上,野花不动,我动也不行,又缺氧,爬两步,我的体型大家也看到了,真是不太好意思。但是总体来说,野花对于像我这样不喜欢动态工作的人来讲,我觉得是一个比较适合我研究考虑的东西。
对于更多的人来讲,可能我们不用买捕虫网、望远镜,我们也能研究野花,因为我们不需要专门的器具、工具,我们也不需要非常高端的知识的储备,我们就可以研究,可以来看、可以来拍摄,这个也让野花、植物这个东西成为老百姓非常平易近人的一项东西,在欧洲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说,说你知道欧洲流行的运动是什么吗?欧洲流行的运动是观看野花,他们叫观花,一队人,少则五六个,多到十几人,到户外看花,把观花当成一种野外运动,我朋友说,他们那里,观花是第二大户外运动,那大家知道第一参加人数多的户外的运动是什么?
听众:园艺。
王辰:对,他们把园艺也当成户外的运动,园艺其实很累,我们要去弄草坪、修树枝、剪草、然后载花种草,这些东西只要能在外面晒太阳,就很不错,园艺、观花这两种运动都跟植物有关,在国外是非常普遍、大家可以参与、非常热心、非常努力的参与这个活动。
刚才说到园艺,为什么更多的朋友愿意关注我们的野花,园艺种花,人们会觉得花跟人物交流,这跟宠物的交流不一样,比如宠物不听话,会咬人一口,我们养的宠物,三年五年十几年,不幸逝世了,我们人非常的难受,但是我们对野花感觉好得多,这个野花开花以后,结果,完成了生命的周期,秋天的时候死掉了,但是也没有关系,我们认为它的生命的意义已经达到了。
今天主要讲的是野花和北京,主要是有三项内容跟大家一起交流,首先是北京到底有没有野花?有什么样的野花?很多朋友问我这个问题,说我在北京这么多年了,野花不过十种,我们首先看一下,北京到底有哪些常见的野花值得我们看?尤其是这些野花不是在我们一定要去高山、森林才能看见,在城市也可以见到。
首先说到这个花,最常见的可能也就是蒲公英,今天是3月12号,有些向阳的墙根底下,有些蒲公英已经开了,在十年前,北京的蒲公英遭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呢?非常苦,我曾经见过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坪上,工人们把蒲公英挖出去,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是杂草,过了十年以后,我们的认识已经改变了,现在也开始提倡用我们本土的野生物种做我们的绿化。
但是这个蒲公英虽然是一种常见的野花,我想大家或许很多人跟我一样,最开始认识它,不是作为野花来认识的。那是什么呢?我们认识蒲公英的时候,至少我是在上小学之前,大概四岁左右,就开始趴在地上,还没有蒲公英高,那个草比较深,蒲公英长得比较茂盛,我就知道,这个东西摘下来,它的果实种子像伞一样的吹出去,非常好玩。我认识蒲公英,我是把它作为一种童年的玩具来开始认识的,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看野花,为什么要说野花?我是希望除了作为一种美的享受,除了作为花本身的属性,这些野花能够给人带来其他的一些效果,从这些效益里面我们可以发现,野花本身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说,有很多故事值得我们讲、探讨。
蒲公英作为童年里的一个玩具,它还不是最好玩的,比蒲公英好玩的是苍耳。大家可能觉得,苍耳这个东西开花吗?看我们的这个照片,大概这部分就是苍耳的花,非常小,非常不起眼,但是是它的花,我们玩苍耳,当然不是玩它的花,而且是玩它的果实,苍耳的果实这么大,全是刺,全是倒钩。我们七八岁的时候,采下熟透了的苍耳的果实,看见谁,一扔,小时候又爱听评书,又爱看武侠小说,把它当做暗器,一下子沾到别人的衣服上,当然对苍耳本身,这个方式可以帮助它传播种子,我们拿它当玩具,非常的好玩。我们小时候把苍耳的果实往人的头发里扔,非常的麻烦,因为刺激是倒钩,很不好摘,经常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摘下来。后来我们总结出一个方法来,苍耳扎到头发里,把头发剪掉就可以了。当时很多的孩子玩苍耳,就是剪掉头发,把头发弄得一块一块的。
比苍耳温和多的就是地黄,最早的时候它叫芐,为什么叫芐呢?因为古代人判断地黄是不是最好的品种,他们有一套方法,把生的地黄泡在水里,说漂在水上面的,叫天黄,半浮半沉的叫人黄,沉在底下的叫做地黄,天地人通过水,把这个地黄分出来,沉在水下的认为所含的营养物质最高的,药效最好的,所以久而久之,把沉在水下的地黄叫芐,就认为是最好。
我最早听说地黄,是因为听别人说的六味地黄丸,也是我小的时候,没吃过,光看见过地黄的花,他们说六味地黄丸,我都没吃过,后来我发现,这个事一点都不遗憾,为什么?因为六味地黄丸开始调试这种丹药的时候,是为了治小孩子智力发育不全的,我想小时候没吃过,还是很幸运的,当然六味地黄丸到了明朝以后,它慢慢作为补气的东西,可以做这方面的用途。那么地黄作为我们小时候的一种玩具,它怎么玩?有一个好玩的地方。这个花长在这儿,把花揪下来,然后尾部就可以喝了,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这个花开得花冠是唇形花冠,上下分开,花冠的基部有一些分泌甜味的物质,我们含到嘴里,尝到一些甜味,那个地黄非常的好。我们小时候玩的时候,在花坛里面,也有可以吃的东西,是一串红,大家可能也有印象,但是它容易喷农药,而且吃的时候如果不注意,还会被看管花坛的大人哄走,而地黄是天然的。
现在的孩子们,我了解到,这些孩子们可能对这些东西的好感并没有那么强了,更喜欢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我们有机会是不是也可以把孩子带出去,让他们看看我们小时候吃的东西,还是有很大的乐趣。
中国人吃了三千年的,就是荠菜,陆游说:春来荠美忽忘归。荠菜在上个世纪初的时候,中国学者去西方,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一些旅居欧洲的人,在野地上挖荠菜的是中国人,外国人没有吃的,这些学者认为,这个现象非常有意思,说明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的博大精深,到现在,几年前,我也听到欧洲的朋友们说,他把老母亲接到欧洲定居,老母亲喜欢挖野菜,结果晚上很晚了还没有回家,他正在着急,警察局打电话来说,这位老夫人在中央公园挖荠菜,破坏我们的草坪,然后被我们带走了。从这里看出来,中国人对野菜,尤其是传统的荠菜,把非常的感兴趣。
当然荠菜除了吃,我们的古代人也给它赋予一个非常神圣的一个地位,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他曾经在前线打仗,打完仗回来了,皇帝也不接见,只说挺好的,给他安排了一个闲散的职位,辛弃疾非常不高兴,知道受到当朝小人的排挤,所以辛弃疾到了一个农村的村边,写了一首《鹧鸪天》,这个作品像旅居农村的景象,因为诗中有新长出的桑树上的嫩芽怎么样,讲了一些村边的黄牛,讲了枝头的鸦雀,但是最后他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说的是什么了?你们那些当朝的人着急去吧,都为自己的地位着急去吧,像我这种为国为民的君子,我在农村呆着,是这样的一种想法。过去儒家的人认为荠菜跟君子的品质很像,把荠菜比喻成是君子,但是非常不幸,儒家认为荠菜是君子,中国人认为荠菜三千年都可以吃,也就是说,“君子”经常被人吃、被人排挤,包括辛弃疾最后有没有带领南宋北上成功,南宋还是被灭了。
这是我们在北京春天可以见到的八种植物的幼苗,其中一种是荠菜,剩下的六种也可以吃,一种是有毒的。那个是荠菜?
听众:第一排左边数第二个。
听众:第一排第一个。
听众:第二排第二个。
王辰:究竟哪种能吃?哪种不能吃?第一排第一个是荠菜。第二排第二个,这个是蔊菜,也可以吃,但是味道不是太好。第一排第二个是山莴苣,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它也叫曲菜娘子,因为它会流出白色的乳汁,所以叫娘子,这个有毒,但是问题不大,吃了会造成浮肿,我们怎么判断荠菜?它的叶子,我们叫大头羽状叶,头很大,然后底下像羽毛一样,越来越小,有比纤细的毛,而且它没有乳汁,山莴苣有乳汁,我们尽量就不要吃了,其它的都可以吃,但是采野菜的时候千万要小心。荠菜,现在南庄已经批量化的生产,若不,我们看那么多的荠菜馄饨那些东西,如果靠挖,量的供应还是不够的。
后面这个是苦苣菜,一听名字,觉得有点苦,不错,中国人吃荠菜三千年,对苦苣菜的认识也有三千年,中国古人把古苣菜叫荼,还有一种叫苦,《诗经》里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就是说结了婚的新婚夫妇,我们的日子过得不好,我们连荠菜都吃不起,我们只能挖这种苦菜,但是没关系,我吃了很高兴,虽然菜苦,但是我心里是甜的,这样一个状态。古人经常把荼和荠菜并称,说荼荠,那么荼指小人,荠菜是指君子,这一对是搁在一起说的,现在京郊的苦苣菜也有吃的,有一些农家的菜馆拿出来这个,说苦的去火,他们跟我们的旅游者说的时候,不但去火,而且可以把小人吃了,多好啊,他们可能开发京郊的野菜方面的旅游跟文化相联系,会让大家感到非常的有新意。
这个是诸葛菜,又叫二月兰,北京天坛公园,寺庙、古建筑,一些粗壮的树木底下,墙根下很大一片,近些年,诸葛菜已经被当作绿化植物开始种植了,我们由这个菜可以想到诸葛亮,这个东西肯定跟诸葛亮有关系,有人考证,三国的时候,刘备入川,但是势力微弱,诸葛亮在四川训练军队,发现兵粮不够了,诸葛亮发现这个植物栽在地上非常好,根茎含淀粉非常多,可以拿来蒸着吃,叶子可以腌成咸菜吃,他大力推广,让居民都来种这个植物,久而久之,大家忘了这个植物到底叫什么,都知道诸葛亮推广的,大家就把它叫做诸葛菜了,就是这么一个东西。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从诸葛亮后汉三国时期到现在,传了大概两千年,这个诸葛菜的名字,从最初的那种底下有根茎、含的淀粉非常多的植物,传差了,现在的二月兰的诸葛菜,并不是最早那时候的那种植物,有人考证,那个植物跟萝卜似的。但是不影响诸葛菜的能吃,诸葛菜的叶子非常宽大,有人把它腌着来吃,还是很不错的。
那么继续说吃,早开堇菜,大家如果关心关注草丛里面一些野花的话,一定见过这个东西,早开堇菜的花非常的特殊,它的花就像哈利波特里面的道具,戴一个巫师帽,拿这个挑起来。堇菜,大多数古人都吃它,现在人不吃堇菜了,但是古人说,堇菜味道不错,根像荠菜一样,叶像柳叶,蒸着吃是甜的。有人说为什么叫堇菜啊?我一听非常的头疼,后来我专门请教人,堇菜的堇和谨慎的谨在古时候相通,这个字在古时候是指突如其来的灾祸,管子说我们要做好准备,小心突如其来的天灾给我们造成影响,用的就是堇菜的堇。那么为什么要用这种野花?它跟突如其来的灾祸出现有什么关联呢?堇菜,三月能看见它开花,四月能看见它开花,到五月可能还有,但是五月中旬往后,堇菜仿佛消失了,不见了,就在早春非常多,有的时候秋天也会开,但是夏天一定没有,所以,它就是指堇菜这种东西生命非常的短暂,好像刚开花不久就遭遇一场天灾,它就死掉了,其实堇菜基本上是在四五月份就完成了它的授粉,然后结出了果实,果实落到地上,等明年再生长,它的生活非常的短暂,所以叫堇菜。
能吃的,这个也是非常知名的,大家如果有喜欢户外的朋友,能够看到大片的金莲花,金莲花主要不是说拿它来炒菜吃,主要作用是泡水,金莲花泡一壶茶,可以去火,那么金莲花去火的效力到底有多强呢?03年的时候,我在山西晋南和导师一起做野外工作,那时候我上火,嘴里溃疡,当时金莲花开了,导师说可以去火,我拿一个太空杯,采了两朵花,导师说这不行,装了十几朵花,那个水变成了黄绿色,我喝完以后,第二天,嘴里的溃疡全都退下去了,真的管用,但是同时也有副作用,就是拉肚子。但是金莲花去火的用途还是明显的。
三齿萼野豌豆,看到野豌豆就觉得,这个东西应该好吃,古代的人也是这么想的,认为这个东西确实好吃,他把野豌豆叫做薇,《诗经》里说采薇,指的就是采摘野豌豆,包括到后来,先秦时期慢慢的采薇,是道德非常高尚的人要去隐居这样的一种说法,这是从哪儿来的呢?这是当时武王伐纣的时候,伯夷、叔齐他们挡着武王的军队说,你为什么要去打纣王?你是臣子,你以下犯上,我认为你是以暴对暴,我不看好你。他们就上了九阳山。上了九阳山之后,说不行,现在的粮食都属于周朝了,我不屑于吃它,那么我怎么办?我采摘野豌豆吃,采摘野豌豆呢,他还做了一首《采薇歌》,鲁迅先生很幽默,跟伯夷、叔齐安排了一个全是野豌豆的菜谱,有清蒸野豌豆、清炒野豌豆、野豌豆汤、野豌豆羹……,列了很多,而且,鲁迅还把伯夷、叔齐的《采薇歌》,用白话文翻译了一遍,说:上那西山呀我采薇菜吃,对以暴对暴的人,我也不知道干得到底对不对,反正神农、尧舜禹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像我这种道德高尚的人,我去哪儿呢?一想,哪儿也不能去,武王也不怎么样,算了吧,我还是死吧,伯夷、叔齐就真死了。他是怎么死的?没有人知道。但是后来的学者考证说,他就是吃这个野豌豆吃死的,为什么呢?直到现在,我们有一些药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认为野豌豆这个东西,它随着年龄的增长,植株越来越老,结出果子来,有一些慢性的毒素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一匹马连续吃野豌豆一个月,就会出现步履蹒跚、脑子不清楚的症状,那么伯夷叔齐天天吃、三顿饭都吃这个,吃的时间长了,慢性中毒,这是很多的学者认为野豌豆和伯夷、叔齐之间造成的这样一种影响。所以,我们有一些果实可以吃的东西,现在如果没有人考证说,一定能吃,还是小心一点,不要听古人的胡说八道,他们可能没有考证得那么详细。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开花的野生植物还有其他的作用,比如苘麻,清朝的学者考证,说它作为绳索,在北方栽培得很多,相传,苘麻是张骞通西域的时候,带到我们国家来的,原来我们国家没这个东西,张骞通西域带过来了,作为一种我们栽培很多的纤维的作物,苏东坡原来在徐州的时候说,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我们农村为什么桑麻要并列说呢?一方面是养蚕,一方面是栽培纤维作物,作为他们的一种经济来源。但是苘麻现在已经没有人用它当做纤维了,为什么?因为有了很多东西可以代替苘麻,比如亚麻,包括后来的棉花、更多的人工合成的东西,都可以代替苘麻,我们古时候,传下来各式各样叫麻的植物,比如大麻、亚麻、赤麻、都是古时候当做纤维。
当然现在苘麻的地位很悲惨,没有人种了,它也不能吃,只有小朋友有时候吃它的果实玩,我们看到它的果实熟了以后,有一些油,小朋友爱吃,但是吃多了一定要拉肚子的。希望大家不要尝试。
现在苘麻变成了真正的杂草,生命力非常的顽强,地理所这个位置,在奥运会之前,06年的时候,这儿是工地,有一些小楼推倒了,夏天非常干旱,苘麻长得很高大,而且把它砍掉,过一个星期,就长出小苗了,过一个月,又长大了,它是外来的物种,但是时间很长了,是我们国家非常常见的野生植物了。
菟丝子,是一种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寄生植物,尤其在北京,是一种最常见的寄生植物,原来琼瑶写过一篇《菟丝花》的作品,普及了菟丝子菟的读音,也普及了菟丝子作为寄生植物的一些特性。菟丝子寄生开很小的花,它作为野生植物野花,有一个对于古代人来说非常重要的功能,《诗经》里把菟丝子叫做唐,说到哪采菟丝子呢?去沬这个地方,是谁想弄这个菟丝子呢?是美女孟姜。她要菟丝子干吗呢?为什么想用菟丝子?
听众:洗头。
听众:原料。
听众:美容。
王辰:说美容的差不多,说原料也差了,把二者结合一下,把菟丝子弄成的汁液往脸上抹,是去黑的,效果很好,那些美女都想要这个东西,当然这个也慢慢的流传,明朝的时候,李时珍说菟丝子不能去黑,但是能壮阳。所以,菟丝子在古代,跟人类的生活还是比较密切相关的。同时,不光是美容也好,壮阳也好,菟丝子也被古人有很多比喻,李白说:君为女萝草,秦作菟丝花。李白是从《古诗十九首》演化的,女萝是第一位的植物,松萝像树挂一样,菟丝子和松萝没有根,相互依靠在一起,才能构成美好幸福和谐的家园,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后来植物学家说不对,这个没有科学依据,如果说君为女萝草,妾作大棉花可以。你依附着我,我提供营养,但是两个,一个寄生的,一个也是没根的,他们怎么相互依存呢?后来考证植物文化的人说,你那个想法不对,现在的“80后”结婚都不负责任,只想结婚凑合着过,又觉得是李白对现在婚姻状况的预言,就是说我们都不负责任,咱们就相互依存的凑合着过吧,所以菟丝子这个东西,被现代人演绎出很多比较有意思的说法。这也是我们能够见到的野花里面,作用比较特殊的。
当然了,刚才说到的结婚,结婚之前肯定谈恋爱的,有很多的野花,也有比较优美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比喻的意思,比如荇菜,在北大未名湖里,六月份,看湖面上漂着小圆叶,有点像微缩的水莲叶子,但是开花开黄色的花,边缘呈流苏往,开花非常漂亮,那么荇菜为什么被认为是爱情的象征呢?诗经第一篇就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水里漂浮着一对一对非常惬意的水鸟,开始说荇菜,认为荇菜和对窈窕淑女的思念很有关系。
我们有一次拍摄荇菜,知道北大有,下午两点多钟去的,打算看好了地方,等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再在北大的湖边拍,但是荇菜被太阳一晒,就闭上了,这个荇菜不错,说明你想追求爱情要早起,植物给我们做了非常有意思的解释。
除了荇菜是一种代表爱情的植物,还有红蓼,又叫东方蓼,又叫狗尾红,狗尾巴花,有各种说法。那么它代表的是什么呢?我们看,唐朝人说: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就是说,尤其在江南地区,这种水陆的交通,古时候是相当的发达的,他们一个码头,有一些人要离开的时候,在码头上送别,在夏秋季节一看,水边全是蓼花在开放,非常红,但是我们要离别了,心里面很难受,所以这种红蓼就代表我们依依不舍离别情绪的植物。
这个东西,也有一段小故事,相传,在江南地区,有一个姓铁的官员,要离开家乡赴任,一帮同乡开始给他送别,好多的酸文人,自己也没有什么功名,一直在读书,中间还搀杂着一个武官,他们就想羞辱武官,大家说送别,每个人做一段诗,一想,武官哪懂诗啊?就开始我说一句,你说一句,轮到武官了,武官想了想,说:你也做诗送老铁,我也做诗送老铁。大家说什么呀?说得太粗俗了,不行。武官又说两句: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这帮文人谁也不说话了。虽然用词非常的粗俗,但是用蓼花把人心的感受,写得还是非常的真切。
有一些野花,往后慢慢的被人们认为它好看,包括前面的红蓼也被栽培,丁香更是被栽培了,紫丁香,以前说中国有野生,现在多数都是栽培了,那么丁香是一种什么状态?古人把丁香比喻成情窦初开的少女,同时又认为丁香是让人心中忧愁这样的感觉,两个东西一结合,就可以看出古人心里想什么了,那个情窦初开的少女,老让人心中忧愁,丁香花干的就是这种效果。但是现在有人说,我在香料市场上,也可以买丁香,都是花蕾,花瓣没开,我拿它作为一种调料,很贵啊,心中难受,我不想花那么多钱,怎么办呢?一看外面,载的紫丁香,我就去揪两个花蕾,作菜觉得味道不对,问我,你说为什么摘的丁香吃起来跟我买的不一样呢?我说那当然了,这个丁香是丁香,那个丁香叫丁紫香,不是一个东西,完全不是一个东西,那个不是中国原产的,而是在热带地区产的,这块说明一个什么呢?说明一些植物的名称,有可能中文名称,有可能让我们引起各种各样的误会。
丁香是被人当做栽培的花,圆叶牵牛也是非常典型的、从野花慢慢变成人们喜爱的栽培的花,圆叶牵牛一般在夏秋开花,牵牛花大家都认识,我们中国古代对于牵牛花是一种什么认识呢?他们认为,牵牛花最早的时候叫牵牛,是相传牵牛花的种子可以治病,一些医生拿种子去治病,治好了,有钱人看吃这个治好了非常好,很高兴,给这个医生牵过一头牛,作为医药费,当然这个故事肯定是相传的,我认为古人不可能那么大方,吃一点牵牛花的种子,就送一头牛的。但是就因为这个相传的故事,牵牛花叫做牵牛,可是,时间长了以后,古人觉得牵牛跟我们传说里牛郎的名字近似,就把牵牛花跟牛郎做了某种程度的联系,并且认为牵牛花开的花,这个是织女织出来的衣服。
这个说法是从哪儿来的呢?因为牛郎织女相会,七夕的时候,这个时段恰好是牵牛花开得比较茂盛的时候,所以这个说法慢慢的流传开来,如果牵牛花是春天开,估计这个说法也没有人提了。牵牛花是我们介绍的最后一种北京常见的野花。
说完野花以后,我们看了很多这些常见的东西了,一直有朋友问,我们怎么去找这些花,怎么去认这些花,这些里面有很大程度上需要我们个人的功力在里面。
先说关于植物带来的有意思的故事,寻找和识别野花,很多人偷懒,让熟悉的人带我们出去,这是我在北京门头沟一个林场发生的事,有一个小团队热爱自然,我们一起住着,有一位非常祥和的老奶奶,满头银发,她给大家讲这个叫什么,那个叫什么,这时候一个青年女子拿着图片上类似的一个植物,说老人请问这是什么啊?老奶奶说巴天酸模,酸模是一类植物,它的叶子嚼在嘴里有酸味,巴天是音译的,那个人说我知道了。一会儿她又问,老奶奶告诉她巴天酸模,一会儿她又来问,说这次我记到本上,这叫巴天酸模,一会儿她朋友来了,她特别的高兴,我认识了,这个植物叫天龙八部。
首先我们认识这些野花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它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什么时候开花,知道这些,我们就知道什么时候找它们,这个物种槭叶铁线莲,现在正在开花,从三月初期,花期到四月中,这是外国的科学家根据在北京百花山地区采集的标本命名的,当时以为只有北京有分布,后来知道,河北也有分布了,甚至我们说,槭叶铁线莲可以作为北京野生植物、野花的代表,那么我们最初找槭叶铁线莲,也是去百花山,但是真是没找到,找了一天没找到,最后我问为什么?我们也是请教了一些专门研究它的一些人,他们说槭叶铁线莲,生活的环境,你们肯定想不到,在什么样的环境?它要直上直下的岩石崖壁,那种环境也没有土,但是它就生活在那种环境里面,后来我们沿着108国道,找直上直下的崖壁,后来在房山区,还是发现了这个东西。所以,如果当时我们不知道它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很有可能就错过了,真是找不到。
胭脂花,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在野外看到的红色最纯正的野花,它生活的环境海拔17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不在这种环境里面,海拔再低,胭脂花不能生存,为什么不能生存?我当时做了尝试,把胭脂花的种子带回家,栽在盆里,四月底真发芽了,很不错,我说估计引种回来可以成功,到五月中旬,长了这么高,顶部、根部和叶子开始烂、枯萎,我说这是为什么?实在不明白,最后查阅了东西,才知道,胭脂花需要昼夜温差比较大的环境,尤其是我们在城市里面,到了五月以后,晚上温度不够低,我的胭脂花在花盆了,被热死了。现在有一些朋友对养野花非常的痴迷,他把胭脂花引回家,怎么种呢?一直在吹空调,24小时吹空调,最后发现不行,太冷了,后来想办法,晚上用空调吹,白天拿一个大灯模拟着太阳打着光,确实能够种,但是这个成本太高了,他种完胭脂花以后,说明年不种了,为什么?因为电费付不起了。
当然草甸上还有其他的一些野花,比如说银莲花,在草地上大片大片的出现,雪白的颜色,非常的好看,六月中心,我们去东陵山或者百花山,会看到大片的银莲花,中间有胭脂花,草地上的色彩非常的艳丽。
这个大花杓兰,我们开始到林子、草甸找,但是找不着,后来知道,它在林草过渡地生长好,我们发现北京有很多地方大花杓兰在开,六月份最好,有的时候叫它布袋、或者拖鞋兰,就是从这个形状来的,大家都比较感兴趣,因为它经常出现奇形怪状的萌芽。
二月舌唇兰,这个是林下,光线比较幽闭的林子开花,形状像一只虫子,是引诱其他的虫子,假装我是雌性的,你过来吧,然后帮我传粉。二月舌唇兰在林子底下,所以他的花色完全弄成了绿色,弄成绿色有什么好处呢?首先我不用专门分泌一些色素,因为虫子看不见,其次,弄成绿色以后,太阳光有用的波段是红光和绿光,这些波段被我的花吸收掉或者反射掉,我的花完全不影响太阳光对我植物的照射,尽量让我的叶子吸收到很多的光,所以它弄成了绿色。
勿忘草,非常的传奇,在北京只有很少的地方有分布,当然去内蒙的话,会看到比较多,门头沟的东陵山和延庆有,少量的勿忘草,光宇勿忘草,有一个非常美妙的传说,勿忘草压干以后,颜色不退,就代表爱情,所以勿忘草在我们实习的时候,导师说,这个山头有勿忘草,但是我们不能告诉你在哪,为什么?因为以前发生过悲剧,大家在实习的时候,勿忘草被过度的采摘。
然后是山丹,大家应该听说过,比较知名的植物,我们说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它的红色比较醒目,它开在干旱的山坡上,并且山坡不太好攀登,我问过研究百合的朋友,他说山丹丹底下的球茎,一些鼠类比较爱吃,它在山坡上生长,鼠类爬不上去,所以它在这种环境里会比较多。
当时我有一个朋友说,山丹丹花很好看,你去野外,看到大片的时候,拍两张照片,我说不可能,为什么?因为山丹丹花都是一枝一枝零零碎碎的生长,不会大片的生长,我们如果对野花的生存环境如果有更多的了解的话,便于我们寻找,如果我们想找大片的山丹,恐怕永远找不着,除非专门的栽培。
翠雀,花的形状跟它的名称的匹配,像展开翅膀的飞鸟一样,西方的园艺学家把它种成一种专门供栽培、观赏的植物,但是在北京,它还是野生的,海拔500米的草坡,比如香山,都可以找得到,我查阅资料的时候说5—9月开花,但是5月基本上找不到,最好是七八月。
绶草又叫盘龙须,它经常在湿草地上生长,即使是在草坡上,也是在比较潮湿的草坡上,我们看到绶草的时候,最多是在官厅水库的沿岸湿地上,我有一个朋友说,想把它引回家去栽,种一个星期,变成干尸了,他说怕水多了烂根,我说在湿地上的栽的东西,你还让它干,可不就变成干尸了吗?这也说明,我们不但要去寻找它,甚至我们在栽培的时候,也要注意它原生的环境。
这是我们在相应的环境,在相应的时间里找这些野花,最麻烦的是我们如何识别它们,这实在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方法第一:参照专业的工具书,这个我不说,大家可能也都想得到。《中国植物志》,现在已经完全出版齐了,一共80卷,126册,在家里,书架上满满的一墙都是,书皮深绿色,夜里放出让人慎的光,这个凝结了我国三代植物学家的心血,但是说句实话,翻阅起来,不但是爱好者,就连很多专门搞植物的人,查起来也不是感觉很舒服,因为有些写得太专业了,我想不研究这个类群的人,没有彩图可以对照,多痛苦啊,所有的图都是画得黑白的线图,而且并不是每一个物种都对应着一张图,所以翻阅起来比较累。
第二,简单一点的方法,就是参照各类图鉴,我们会有一些类似的图片,会讲一些野花的形态,生存的地方,同时有些照片,但是逐渐在欧美地区相当普遍了,包括在日本,也比较普遍,而且也实用,但是在我国,除了台湾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图鉴还处在起步阶段,为什么说起步阶段呢?我们往下看,这些美国西海岸地区的植物图鉴,最上面是一些形态的描述和名称,这儿有图片,有分布的地图,当然这是一个色带,表示我这部分的花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关于四个花瓣的,这种归类的方法,让我们很快的先通过颜色,再通过花瓣的数量,把我们看到的野花和图鉴联系起来,这等于是一个比较方便我们爱好者进行查询的方法。
我们来看台湾。这是台湾的野花图鉴,相应的比美国的图鉴复杂一些,但是涵盖的内容,比如说这是花期,这是它生存的环境,图片更多一些,但是它整体的思路也是,首先通过颜色和通过花瓣的数量,然后把这个野花归类,我们国家非常可惜的就是,有一些图片的出版,是根据野花在植物分类上,它所处的类型来分的,对于我们一些爱好者来说,我个人认为,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具体到在北京的话,我们要讲认识这些野花,可以用的图鉴有哪些呢?
常见野花,这个我们一些朋友也应该比较熟,2003年出版的,这本书是北京大学的王建武(音)教授出的,现在作为我们喜欢户外野花的朋友的一个入门级的书还是很不错的,这个主要收录了野花的种类,是以全国范围为基础的,所以在北京应用起来不是很方便,当然还有《华北野花》,我们是去年做的,也是希望能够参照国外比较好的图鉴的模式,对我们现在喜欢野花的一些朋友,提供更方便的资讯。
这是常见野花的内页,03年出的时候,常见野花选的图片还不是很精美,这样造成我们看常见野花的时候,会出现心里头觉得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是一个华北野花,我们做的一个内页,也是尽量参考了国外的模式,用色带、花瓣的数量对野花进行了区分,我想,我们推出了这样的书,今后肯定类似的书会慢慢的出来,包括我知道中科院植物所,要编的一套书,也要借鉴这个模式,来把这种野花能够让人更清晰、更简洁的把它们区分开,作为一种识别的方法。
不远的将来,我们很有可能识别野花不用那么费劲了,不用采取第三种模式了,也是最简单的向他人求教,这位就是北大的王建武先生,现在70多岁了,身体的非常的硬朗,跟我一起骑自行车,比我骑得还快,他非常乐意我们求教,但是只有他一个人,还是数量不够,希望以后我们的队伍壮大一些。
我们今天讲的第三部分,也是很多朋友一直希望关注的一部分,“如何记录和拍摄野花”,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我们要拍摄什么样的野花的照片,才会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被媒体也好、其他的一些人能够认可的这样的照片。那么,拍摄野花,我个人拍了八年,从02年开始拍,最开始的时候,觉得拍一张照片不错,过两年觉得不行了,慢慢的积累。
拍摄的时候有很多事发生,有一次我在门头沟拍摄,过来一对母女,女孩说那个叔叔在看野花,我听了很高兴,我对小孩子是一个正面的影响,然后说,叔叔是在干跟袁隆平伯伯一样的事。我听了,首先这个野花不能吃,而且叫我叔叔,好像岁数太大了。
其他的一些事也发生过,我在城市的一个公园里,在路边拍,有一位大叔,一直看着我,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说你拍的东西不都跑了吗?我说我拍花呢,他说就这个小东西啊,我以为你拍蚯蚓呢。我想,大家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后来我想,动物这个东西,本身会动,给人一种亲切感,养宠物和养花是一样的,对于花来讲,我们什么样的照片才能让人觉得有震撼力,国际上没有关于一套野花拍摄的非常标准的准则,我也把拍摄野花,朋友之间的心得朋友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说得可能不是完全对。
首先我觉得拍摄野花,我们看这张照片,拍的东西是食虫植物,长叶茅膏菜,这个姿势是一个常见的姿势,不但可以拍到野花,还可以不使胳膊抖,当然比这个姿势痛苦的姿势也有,这是我去年在广西,为什么采取这个姿势?因为前后都是湿草地,只有这块比较干,这是挖耳草,是一种水生的食虫植物。
我觉得我们应该放低我们的视角,跟野花平等,我们才能找到我们好的拍摄角度,首先我们要怀着一种对野花的一种信任,对野花的一种感恩的态度,当然说这些词,我个人也觉得有点装大尾巴狼,但是确实是这样的状态,我觉得拍摄野花首先要讲究真,我们要有一颗真心干这个事。下面就是我们要善,善待这些野花,当然左边一丛干尸不是我们造成的,我们发现是由一些旅游者造成的,这是一种非常不善的对待野花的方法,但是我们给野花造成的不善跟他们其实差不多,有些拍过野花的朋友,我知道可能大家心里在打鼓,我最开始拍的时候,也是把这个花拿出来,从地上拔起来,看哪块背景好,我拿过去,拍个照,当然后来有人指出这个做法不对,我也认可。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样拍摄野花的方法,跟欧洲有一些人拿一些架子,拍摄的效果是一样的,对野花造成的伤害一样,欧洲人为什么用这种方法?他们更多把野花当成静物来拍,当然我拍个花还可以摆在家里,我们对野花要真、善,所以才把野花拍摄和我们的普通摄影区分开。我们是生态摄影。
生态摄影肯定是美。我还是首先说,既然是生态摄影,我们首先要了解野花,才能拍出好的野花,我们列出很多的肖像照、环境照,群落照、生态照等等,我们会把有意义的照片说一下,我是《博物》杂志的编辑,编辑需要什么样的照片,我拍摄野花三年左右的时候,有一个朋友说,你如果想拍好片子,一定要去杂志社工作,为什么?他说你要么当编辑,要么当图片编辑,这样你才知道什么图片是有价值的,我认为这个建议非常的有道理。
从肖像片开始说,野花和瓶子之所以不一样,我们在肖像照上,对野花的表现,是希望它是一个完整的,这其实是一株花,不是一丛,在川西草原上生长的植物,如果只拍一朵花,或者一朵花的一个部分,这个是一个静物或者是一个普通的拍摄对象,我们希望它是一个完整的,有花,有花序,有叶子,这样完整的植株,不管是科学价值,还是表现力,跟我们普通的拍摄、普通的摄影不一样,那么在完整之上,我们开始讲究要清晰,很多朋友听了,会觉得这个是非常基础的东西,但是说句实话,野花要清晰,并不是容易的事,你要知道它在哪个位置,如果我们有的位置清晰,有的位置模糊,那么清晰的一定要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对于一些拍摄野花的初学者经常问我,我们最重要要注意什么?
我说把你的照片拍清晰,不要模糊。
如果我是科学家的话,我不喜欢这张照片,为什么?科学家希望我是孤独一枝单单的一朵野花,我们看到它的更多类别上的特征,比如它的花萼、花蕊各方面的特征,但是现在我不是科学家,我想拍摄好看的照片,那么我们一枝野花跟几枝比起来,讲究一些构图的照片,是不一样的,在能够拍摄到清晰的或者是完整的野花的基础上,讲究一些构图,变得看起来非常的美观,我们看下面的照片,这也是稍微讲究一些构图的,两枝野花,事先说明,这不是我放在一起的,是它们生长就是这样的,它们互相的靠近,这样这个图片比单独的一枝图鉴照的图片就有了活力,图鉴照可能最清楚的就是有叶有各方面特征、科学家很喜欢的照片,但是我们拍摄野花的时候,我还是希望大家更多从内心深处,我认为什么样是最漂亮的照片,多想想这个,然后再组织我们的摄影,组织我们的构图,会效果好得多,而不是匆匆忙忙,我拍到这个野花了,就这样。
其次就是拍摄野花的角度,有一些蒲公英向上拍摄的,我们从下往上照,这个角度是大家都能够想到的角度,更多的朋友是45度斜上,这样的照片最多,但是有的花并不是这么照,这个花,我们要趴在草地上,这个花竖直,我们从45度斜上拍的话,我们这个照片体现不出来,也涉及到我们前面说的,要想拍出好看的野花的照片,就别太在乎自己的衣服裤子,往草地上趴吧。
这个花是从上往下垂的,垂了很多朵,如果我们以一个平视的角度拍,效果不会不好,这个时候,就跪在地上,抬着头,使劲猫着腰,向上拍了这么一张照片,这个是在广东拍的照片,拍完了以后,旁边围观的人说,这个裤子不要了,我说我的裤子从来就没要过,每次拍完照片以后,尤其膝盖和胳膊,都是土。但是这样的付出很值得。
除了角度,还有光线的应用,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的,那么下面这张照片,乍一看很平淡,我为什么要选出它来呢?因为它周围的亮的光斑,中间有一条暗带,恰巧把这个野花放在中间的暗带上,能够把这个主体突出出来,能够让人看到这种野花本身的色彩,在这个暗带里面显得很明显。
我们也可以从其它的角度拍野花的局部,我们要让这张图片,带有一些植物本身的特征,比如像这个鸟萝,大家栽培的会比较多,这个又叫五角星,五星花,有人说这种花比我们都爱国。那么拍摄的时候,如果我只拍这两朵花,从顶部拍,那么这张照片后头全是非常虚的一片,我觉得不如现在的效果好,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后面的叶片虽然都虚化掉了,但是能够看到叶片的羽状撕裂的样子,这样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植物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在拍摄的时候,我们刚才说我们要清晰,清晰在哪?很多野花有雌蕊雄蕊,中间这部分,就像我们拍摄动物一样,我们说,动物拍摄最重要的是把眼睛拍清楚,我个人认为,拍野花的时候,要把中心的雄蕊雌蕊首先拍清楚,边缘的花瓣可能因为形状不一样,形状比较特殊,有立体感,我们不能让它完全清晰,但是我们一定要把中间的部分清晰,这样这个照片看起来才非常的有灵性。
这张照片,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是一个朋友在香格里拉拍的照片。如果是科学家看,肯定会觉得不好,因为从下往上面看,这个野花的雌蕊雄蕊完全看不见,我怎么判断它是什么种类呢?科学家就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从这个角度,把蓝天、白云、包括日光形成的光斑全都看得到,这样构成了一个很美的、最终能称之为作品的照片,前面说的是肖像照,到这张照片,我认为就可以说,它是我们所谓环境照,有天和云,能够反映野花生长的环境,从照片里能够读出更多的东西。这当然是我个人归结的类型,就是把野花主体放在前面,主体清晰,背景可以看到,有草丛、雪山,但是背景并不是完全清楚的,我们把它虚掉,只从中间看到野花生长的一个环境,这个是更好的环境照片。
西藏杓兰,生长在开阔地,后面也是雪山和森林,作为环境照来讲,这个照片,如果只拍它的一节,不拍碎石的话,我们从这张照片里就读不出来这种信息,它生长在一个什么环境,我们不能够完全的知道。当然环境照也可以给人一种对于野花的崇敬。
比如这张照片,很小的鸭嘴花,在非常荒芜的碎石滩上生长,但是它的出现让我们感觉,乱石滩非常还是有生机的,可以看出,野花有很强的生命力,当然这张照片更明显了,如果我们不仔细看,甚至看不到这个花的存在,这个是在长白山的乱石滩上,钻出一株长白虎耳草。
环境照也可以展示一些相关的周围它的气候,像这种报春花,在雪地里面,雪还没有溶,它就开始开花了,它生长在极其寒冷的地方。
牛皮杜鹃,其它的都没有开,只有这个开了,这是一个凹陷的石洞的位置,风吹不着,南边阳光照过来,它可以不受冷风吹,受阳光的温暖,我们可以看到,野花生存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当然除了刚才说的,比如山、蓝天,这些作为环境以外,植物也可以作为环境,我们一般说拍摄动物的时候,动物的照片是拿植物当做环境,植物的照片要拿植物作用环境,又不显得零乱,要求很高。龙胆花开,后面有一棵倒塌的白桦树,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龙胆生长的状态。
这张照片,其他的蓑草是它的诠释。
这个是外国拍摄的,世界上最大的花,大花草,一种寄生植物,在树林里面,拍野花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困难,因为树林里的光和背景非常的混乱,大花草占有天然的优势,一朵很大的花,拍起来就像拍雕塑一样,在林子里面,这个花是我朋友拍的,我非常的欣赏,苔藓都可以看到,周围是比较灰暗的状态,没有更多的光打过来,但是有野花顽强的生长,在树林里面,拍摄到这样一张照片,我个人认为很难得,而且体现了非常顽强的铁手功,端着这个相机,快门非常的慢,拍这张照片,非常不容易。
我们把野花、天气、气候和环境相结合,这个是在云南昆明,杜鹃花刚开的时候,下了一场雪。
这个是我个人认为,国内摄影师拍野花和环境、气候之间最好的片子,这是在云南,马上就要下雨了,后面的闪电确实不是后期制造上去的,而是当时拍到的,这个是在云南拍中国珍惜濒危的木莲,这是马关木莲,努力的捕捉照片,终于拍成了这张照片。
除了自然环境,野花和环境之间,很大程度上,人类行为、建筑跟野花之间的关系也是环境照,在318国道上,可以看到尾气和汽车烟尘,可以看到报春花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这是在北京的门头沟区拍摄的照片,山路上蒲公英在开花,后面是水泥柱子,当地人说我们当地要建度假村,要在这个空地上直接推倒,直接盖,蒲公英还是在努力的维护自己的领地,可以看到,野花和人类之间的冲突。
这张照片,在109国道旁边的水泥台子上,有一个非常细小的缝隙,这么高的鳞叶龙胆从这个缝隙中钻出来,我问朋友说这个算不算环境照?朋友说不算,这个哪能看出环境来?我说就这张能看出环境来,你们看,它生长得非常苦,它直接从非常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起来,显得很顽强,这也是野花和人类之间的冲突。
这朵花在南沟河泥和中科院地理所车站之间拍摄的,07年,这里是奥运会施工工地,在一堆乱堆起来的碎石,钻出一棵曼陀罗,后面有一堆骑着平板三轮车的人在走来走去,现在这个路看起来很完善,也非常的漂亮,还分为上下层,这个照片就成为历史了。
前几天,我们去杭州,杭州下了很多天雨,终于放晴了,这个野花刚刚出来,是中国分布最广泛的野生的郁金香,名称叫山慈菇或者老鸭蛋,阳光一出来,它赶快开花,从我们发现到开花,不到一个小时,后面还有游人,可见野花和我们人类的关系,就在走来走去的游人之间,只可惜游人不知道它是郁金香,否则就挖走了。
我想把野花和环境拍在一起,但是这个要求是不是太高了,要用什么样的相机啊?把野花和环境拍在一起,我们的单反相机有时候不如小数码,这两张照片都是用小数码拍摄的,左边这张是蒲公英在柏油马路上的一个凹坑里钻出来,右边是学校后面的一些教学楼,小数码拍摄的照片,有天然的优势,不像我们有单反的时候,要找一些合适拍的镜头,拍出长远镜头,才能达到,所以即使我们拿着小数码相机去,照样可以出很好的照片,就不要抱怨自己的相机不好了,当然我个人也希望有好的相机,但是小数码绝对没问题。
这个是群落照,不管动物质量,都以数量取胜。数量多了以后,野花就会给人一种压迫感、一种震撼力,这是在湖边,锡金报春很多在开放,就能让人感觉到这不是一朵野花,而是一片花海。
这张照片,不但有野花的群落,而且有环境,后面有牦牛,很多的紫色,给人感觉,这种群落照大片野花,让人觉得野花是一个非常强大群体。
同样,这张鸢尾也是这样,除了群落以外,还有远处的森林,造成了环境。
群落有时候可以采取其他的角度,这是长白山上,也是一片,趴在地上像草莓花一样,我们把其中两三朵拍的清晰,其余的虚,但是我们感受到一片野花带来的震撼。
这是在云南和西藏交界的地方,拍摄到大片的绿绒蒿,绿绒蒿,是中国高山四大花卉之一,非常遗憾,我个人没有见过活的,所以我一看到这张照片,我感觉心里非常的不平衡,我说我一个活的也没有见到,你们见到这么多,他们说,他们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我一直认为绿绒蒿这种植物是少量的、零零散散的分布,没想到这么大的集群,这个照片也说明它们能够群体分布。
这就是荇菜,跟刚才的照片很类似,只是在某一个交平面上,花是实的,其余的全部虚掉。
这个照片也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照片。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对摄影师相当的崇敬,首先把没有把这些杂草全部拔掉,显示小龙胆花从杂草里钻出来,周围的环境保留了,但是这些杂草的叶子又不会让大家感到零乱,所以这张照片既把环境表现出来,又把群体出来,可惜的是,拍摄完这张照片以后,出现了一个现象,什么现象呢?跟植物本身有关。
观众:花闭合了。
王辰:为什么?他拍这个照片的时候,五分钟前,阳光基本上照过来,拍照片的时候,感到地球速度非常快,光下来一束,照在作品的中间,地球接着自转,光移动了,可以看到,这个照片,花已经开始闭合了,他们只要晒不到阳光,几分钟花可就可以闭说,变成这种形态,所以我说,五分钟之后,没有照到是一个什么状态,这些不在阳光里,都闭不说,只有在光能照到的这几朵花还张着,两幅照片同时拍作为对比,感觉会更好。
后面这个就是要讲述野花和动物之间的一些关系。因为花在动物眼中,首先是大食堂,尤其是蜂类,它们会来野花这儿吃东西,这是最简单、典型的一张蜂类和野花之间的关系,当然拿野花当食堂不止是蜂,还有所谓蜂鸟。以前说春天看到蜂鸟现身于北京的花坛之中,有没有朋友知道这是什么?告诉我一个准确的名字。
听众:小豆长喙天蛾。
王辰:是蛾子,小豆长喙天蛾,它吸湿食花蜜,为什么说它是蜂鸟?就是因为它在采花蜜吃的时候,这个行为有点像蜂鸟悬停在空中,所以被讹传成蜂鸟,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在花坛里见到一个老大爷专门捉这个东西,都在一个塑料袋里装着,我们就问:大爷,你在干吗呢?他说我在捉蜂鸟,我说我们也想要一只,他说好吧,拿了一个空的可乐瓶子,给我们吹进来一只。就在里面飞,我们特别的高兴,我们一群小孩,放学回家,后来一个女同学说,蜂鸟我要养着,拿回去了,没走两步,哇哭了,我过去一看,那个蛾子停下来了,趴在那个可乐瓶子的内壁上,像一只蛾子的形状,我们赶紧连这个瓶子一块扔掉了,从此以后,就知道所谓的蜂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了。当然,它跟花之间的关系,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照片来体现。
这是真正的鸟,鸟在吃的花的分泌物,动物吃花草也好、花蜜也好,那是花提供给动物的一种贿赂,花希望动物给它们传粉,鸟给植物传粉,不算奇特的,这是国外拍摄的,机会非常好,但是我们国家很难见到,蝙蝠吃花的分泌物,同时为花传粉,植物我们国家有引种,由蝙蝠传粉的植物有引种,但是传粉者我们国家没有。
除了蝙蝠,除了鸟以外,澳大利亚有一种植物,高高的植株,最靠近地面的地方开一朵花,晚上开,那是通过鼠类来传粉的。这些,都是花和动物之间的关系。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关系,这几只鸭子游在水中,水中开着白色的花,我们说这个东西叫海菜花,分布在我国的西南,比如云南比较多,鸭子游在海菜花中间很高兴,因为它吃海菜花的花和叶子,在这里游泳,饿了随时吃,这也是动物和花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植物吃动物了,毛毛菜把草蛉沾住,就被毛毛菜消化掉了。
除了捕食之外,还有什么呢?看这个两张照片的对比,不同颜色的蟹蛛会找不同的花,这也是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关系。
后面要说最后一部分,我们除了拍摄野花,如果有可能拍摄一组图片,这些图片的价值会更加的明显,会升值的,比如这张照片,宽叶红门兰,在内蒙,它在草丛里面,后面有隐隐约约的矮树,但是只有一张照片不够,再拍几张,那么,有它单独的个体的照片,有小群落的照片,还有徒步的户外的旅行者经过的时候,和宽叶红门兰之间的关系,我们反映一种和一个群落里面的一些植物,一些野花,这些照片它的价值会更高一些。包括有一些喜欢摄影的朋友经常问,你们什么样的照片才能够卖出去啊,需要什么样的?我说你就拍吧,从各个角度拍,横拍、竖拍,各个方面拍,这个照片就有意义了。
这个是在长白山拍的白山罂粟,很低矮的一株罂粟,花瓣非常的轻柔,在风中摇摆,这是一张环境的照片,远山被虚化掉。除了这张照片,我们还要继续,有小群落,有单独的花,有花和叶片,还有这种植物栽其他的环境,比如在乱石之中,我们一组照片下来,体现了同一种植物,价值就会体现出来,除了这样,还有其他的方法来展现一组照片,这也是用小数码拍的,质量一般,但是想法新奇,《老鹳草的一生》,花瓣落了,果实开始形成,青、黄、成熟,果实开裂,种子掉出来,野花是一组静态,我用一组照片变成了一个动态,这组照片的存在意义就非常明显。
我们可以拍同一类的植物,紫堇在不同的家族里面,这样的照片科学家最喜欢,所以这样的照片,科学家专门研究这个类群,需要很多照片放在一起,他来找你,你的照片就有了存在的价值。
这是我们在长白山拍摄的一组照片,取名“我们都叫长白山”,所有的野花,以长白、白山为字头命名,我们去的时候,大概能拍到30多种,我们没有拍到那么多,只有这些,它形成了另外的价值,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了解野花、认识野花,我们要知道它们的名字,然后我们才能知道我们应该怎样拍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图片。
最后说的是,同样的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比如说这是一种外来的植物,阿拉伯婆婆辣,这些东西,我们拍可以从各种角度,比如我们拍一个植株,这个植株是开花的,我们可以拍一个单独的花,除了这个角度,还有什么角度?我们可以拍一个小群体,只有一朵花是清晰的,但是可以看到,这个小群落里有很多花构成,这种图片看起来非常的清晰,除了这个以外,我们也可以把它和环境拍在一起,几株后面是草丛,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树,我们究竟采用哪种方式拍?都没有关系,凭借个人的喜好,但是如果我们要拍摄这些野花的话,一定要善待它,不要把它拔出来,拿在手里。
这张照片,当时我朋友说这张照片美中不足,为什么?因为中间有些草叶没有收拾干净,我说不是我不想给它修饰,我也想把它拔掉,但是既然我们现在说我们要生态平衡,我们要提倡这些理念,我们尽量不要拔,不要为了突出主体,把零碎的东西拔掉。我们要推动一些摄影的手段,选取更好的角度,来把它们避免掉,当然,在我们善待了野花之后,我想我们一定会拍出更好的照片,可能在往后的某个时候,就不是我站在这个讲台上给大家讲,是我们坐在底下开始一起交流,可能更多朋友会变成植物摄影师,因为相比动物来讲,不管是看花还是拍花,植物都会简单很多,它们不跑,就算我在海拔四千米的高山上,它也不跑,我只要慢慢走,再雇一头牦牛帮我背着行李,总归还是能够接触到那些野花,并且拍摄到那些照片的。这就是今天要讲的所有的内容,好,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