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源头第四探——劈荆斩刺修河源(上:红色铜鼓)

6
回复
473
查看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发表于 2012-11-27 08: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中文注册)

x
“五河”源头第四探——劈荆斩刺修河源
(骑路人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qgao )
上篇:红色铜鼓
2012年11月16日至19日,和一批老师出差铜鼓县。公事完毕,恰逢周末,于是有机会游览红色人文景观和丹霞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魅力铜鼓风光,特别是和同事李老师一道,完成了修河源头探秘之行。10月底开通的南昌至铜鼓高速公路,使这座曾经偏远的山区小县与省会南昌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大为缩短,南昌到铜鼓仅需2个多小时,可以预见,原先养在深山人不知的铜鼓风光必将成为南昌人今后旅行热点之一。
福地祈福
在铜鼓,有一块风水宝地,说它天下闻名当之无愧,他甚至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发展轨迹联系在了一起,那就是毛泽东化险福地景区。17日14:00,我们首先就来到这块福地游览祈福。景区位于铜鼓县排埠镇月形湾,与湖南浏阳张坊镇交界。从县城开车半小时即可到达。这里群山环抱,贯通湘赣两省的高速公路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青山翠竹丛中,其实这里自古就是湘赣两省的交通要道,那一条条被绿色淹没的弯弯曲曲的古老石径,记载着这里辉煌的过去。历史上这里曾经行人如织、商贾云集,湖南的鞭爆、烟草,江西的木竹、白酒等,都要经过此地进出湘赣两省。据说站在大沩山麓朝这里了望,恰似一弯月亮,在青山绿水中若隐若现。
花50元购得门票,来到飞檐翘角、古朴青墙的景区大门,门墙正上方悬挂“紫气东来”四个红色大字,门梁上的雨檐下挂有“毛泽东化险福地”的门匾,两侧有一副对联。进入景区,登上两个9级的台阶,寓意为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月形湾机智化险走出来。矗立在面前的是一座青年毛泽东的青铜雕像。底座为1级台阶,寓意毛泽东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代领袖。铜像基座高1.927米,雕像基座上毛泽东儿媳邵华书写的“毛泽东同志”五个字娟秀遒劲。铜像高4.9米,寓意因为有了1927年9月9日毛主席的化险,才有了1949年的全国解放。毛泽东身着对襟布衫,举目远眺,似乎在洞察中国革命的风云变幻;眉宇微锁,又像在思索中国革命何去何从。雕像对面的景区门墙上“润泽天下”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据《毛泽东传》记载:1927年9月7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的护送下,巧装成安源煤矿采购员,从安源出发,奔赴铜鼓,亲自领导秋收起义。一路上日夜兼程,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在9月8日进入浏阳张坊镇七溪村时,被张坊团防局的团丁抓住。团丁要把毛泽东押到民团总部去处死。此时,毛泽东同志一边同团丁闲聊,一边盘算如何脱险。恰好,押解他的团丁中有一人是湘潭人,同毛泽东是老乡,而且他们是雇佣兵。毛泽东就同他们说,枪毙了我对你们也没有好处,不如给你们几块银圆,把我释放。押送人同意释放,但负责的队长却不允许。见此,毛泽东决定设法逃脱。来到一岔路口,终于找到了机会。此处处于铜浏交界地,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毛泽东与潘心源使了个眼色,潘心源心领会神,拔腿往安源方向跑。毛泽东急中生智,猛然从衣袋里抓出一把银圆往路边一甩,自己往左一拐,朝山上跑去。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弄得团丁们手足无措,先是分兵追赶潘心源,留下的团丁们又只顾跑去捡银圆,直到发现毛泽东往山上跑,才一边大喊“站住!”,一边紧紧追赶。毛泽东利用一个拐弯处跳进路边的水沟里,借着沟边的茅草、灌木作掩护,整个身子躺在水沟里。一直躲到傍晚才从水沟里爬起来。这时,正好山上下来一位打柴人。这位打柴人名叫陈惟德(小名九兴),是铜鼓纸工会的一名会员。在陈惟德的帮助下,毛泽东在吴家祠住了一晚,于9月10日到达铜鼓县城萧家祠,次日在铜鼓大沙洲阅兵,发动了著名的秋收暴动。就此留下了毛泽东一生当中“一脚踏二省,四圆定乾坤”的传奇经历。
沿着当年的古道一路上行,山高林密草深,山涧溪流淙淙,可以看见古樟掩映处挂着一条瀑布,叫龙须瀑布。一座“好运桥”跨越瀑布而过,爬坡600余米,便来到了当年毛泽东化险福地。大家纷纷在化险福地纪念碑前照相,期盼福地也给自己带来好运。
从化险福地上行右转,沿游步道步行百余米,来到一座四角红顶凉亭下,这里居高临下,视线开阔,环顾四野,满眼翠绿之间,红叶斑驳点缀,一派深秋景象。脚下山坡种满了橘子树,橘子早已被主人采摘,但枝头茂叶间仍有不少漏网之橘,金黄圆润,令人垂涎欲滴,引得大家纷纷采摘。下到山下,左侧两栋平房,青瓦黄墙,一栋是吴家祠,当年毛泽东躲过一劫,就在此住了一晚。另一栋已辟为“毛泽东同志铜鼓化险专题纪念馆”,里面运用大量图片、史料详细记录了毛泽东同志铜鼓化险的历史背景、化险过程、及以后铜鼓革命斗争等历史事件。吴家祠门前,有一口半月形的水塘,据说当年就已存在,却也合“月形湾”这个地名。一个多小时的参观,让大家接受了一次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红色县城
17日15:30,从毛泽东化险福地景区出来,我们驱车回到县城。参观县城里的几处红色景点。铜鼓有着光辉灿烂的红色革命历史,铜鼓县城是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指挥部所在地,铜鼓幽居曾是湘鄂赣苏维埃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省军区所在地,这里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罗荣桓、宋任穷等的光辉足迹。
进入县城,我们看到路边山脚下竖立着一处高大的纪念碑。向导说,那就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烈士公园”里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可惜时间关系,没有进去参观。
我们直接来到“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正门“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这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宋任穷将军题写的。这座建于30多年前的秋收起义纪念馆,不仅珍藏了秋收起义那一段历史,也凝结着铜鼓人对毛泽东的怀念之情。全馆共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军旗猎猎;沙洲阅兵;排埠思索;引兵井冈;星火燎原。置身其中,使人们走进这段烽火岁月,追寻毛泽东革命军事生涯从这里开始的足迹,了解铜鼓在秋收起义革命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16:00我们又到了县城中心的“秋收起义阅兵广场(旧址)”。广场位于两河交汇处,右边是定江河,左边是石桥河,都发源于大沩山,是修河的源头之一,流经数百里,最终注入鄱阳湖。整个阅兵广场(旧址)的设计主题为:红色印象——这是一次体验红色和绿色的旅程,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人文和自然的和谐对话。站在阅兵广场(旧址)主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阅兵广场(旧址)入口标志——高耸入云、迎风招展的三面红旗构成的纪念碑。纪念碑正面上书“秋收起义胜利万岁”,背面书“秋收起义阅兵广场”,基座正反面分别刻有阅兵广场和秋收起义的说明。入口标志上书“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三面红旗前树立着三尊铜像,他们分别代表着秋收起义部队的组成部分。
1927年9月11日早晨,毛泽东在铜鼓县城大沙洲检阅部队宣布起义,号召大家拿起武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情景。标志着毛泽东开始带兵打仗的军事生涯,从这里迈出了第一步,这次阅兵是我军历史上的首次阅兵。毛泽东检阅部队后,亲自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向浏阳白沙进军,由此便踏上了中国革命的漫漫征程。铜鼓县城大沙州因此成为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进军井冈山,解放全中国的光辉起点。
万笏朝天
16:30我们开始攀爬县城边缘“万笏朝天”景区。印象中,国内有多处景点都有“万笏朝天”,如黄山、泰山等,一直没有搞清是什么意思。回来查阅相关资料,才知: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时所执的狭长的手板。“万笏”比喻丛立的群山。明代华钥《吴中胜记》:“庙后天平如锦屏。入座,其峰皆立,僧曰:‘此万笏朝天也。’”清代侯方域《倪云林十万图记》:“故跋中亦言其用景多幽暗,少开远,而自喜深秀过之。是为《万笏朝天图》、《万竿烟雨图》,则彷佛郭河阳。”清代林则徐《即目》诗:“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
“万笏朝天”是铜鼓县著名的丹霞地貌景点。整座“万笏朝天”周边奇峰错落有致,犹如群臣朝觐。景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沿逶迤曲折的登山小路,不乏深壑险岩,然而拾级而上,翻越一个个山顶,颇需一定的体力。站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铜鼓县城。沿途山顶修建了四个观光亭,分别是平安亭、和谐亭、健康亭、祈福亭,各不相同,古朴而又颇具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韵味,犹如琼台楼阁点缀其中。在最后一座山顶,也是整个景区的最高峰上,建有共青团火炬雕塑,远看似一只巨手在挥舞。身临其境,云遮雾绕,俯瞰群山异峰掩映在青松绿波之中,不禁使人豪情满怀,悄然涌起万种思绪。
18:15从“万笏朝天”返回县城,天色已黑,再次来到“秋收起义阅兵广场”,华灯初放,在广场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我和周老师拍了几张夜景,才回宾馆休息。
奇峰问庵
18日一早,我们驱车30多公里,来到著名国家级森林公园——天柱峰森林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们水利人最熟悉不过的水库大坝,这里就是在我省水利工程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的、久闻其名的大段水库。只见一座混泥土大坝如巨龙卧波,将原来位于九龙埂山下的九龙潭变身为九龙湖。据说站在天柱峰峰顶,即可见湖面烟波浩淼,港湾湖叉交错,形似一条巨龙,有龙头、龙须,长约十几公里,巨龙张牙舞爪,匍匐于绿树群山之中。九龙湖湖面宽阔,纵深狭长,水面约800公顷,平均水深30米,最深处可达60余米,可蓄水1.15亿立方米,是集发电、防洪、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船票加门票一共花去每人30元。登上景区的游船,一路浓雾锁湖,雄伟的天柱峰在雾中若隐若现。天柱峰,古名灵石峰,亦名麦果峰。清乾隆年间宁州举人刘显祖嫌其名太俗,易名为天柱峰。天柱峰三面环水,雄伟挺拔,海拔高度 359米,形同天柱,屹立于景区中央,其特有的丹霞地貌、美妙传说,更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既有“修江第一峰”之称,更是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的象征。泛舟湖上,岸上景致目不暇接,船随青山走,人在画中游,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正对湖面的天柱峰,石璧如画屏,点缀着茅草、灌木和火红的枫叶。远远望去,犹似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山坡稻田,小桥流水,农家小院,石径通幽,炊烟袅袅而上,白云悠悠自在。不由得不让人想起唐朝大诗人杜牧的佳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四周秀丽的山峦奇峰在雾中更显得扑朔迷离,凝重深沉,令人陶醉。
约半个小时,弃船上岸,向山中走去。不多时,见一山门,上书“灵石庵”。灵石庵就坐落在天柱峰山腰的岩洞中。始建于宋朝,历史悠久,享有盛名。继续前行几十米,见几栋青瓦红土墙的小屋。绕屋行20余米,左侧一小屋,门上有“石殿”二字,过之,坡路开始陡峭,石径两边,修竹林立,杉树婀娜,遮天蔽日。穿过“聚仙亭”,两侧对联:“来到半山坐一坐,再行百步人上人”。上至半山腰,有一井泉水,清澈见底,掬一捧,吸一口,甜滋滋的,沁人心脾。据说这井泉水有药用功效,能治眼疾,对青光眼、火眼、近视、老花、白内障等都有一定的治疗功效。绕过泉水,再上几级石阶,就到了灵石庵观音殿。
灵石庵观音殿坐落在天柱峰山腰的天然岩洞中。天然岩洞的来历有一个美丽传说: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一日路过此地,在“晒鞋尖”前拴驴解囊时,不慎将随身携带的仙螺失落在草丛中。说来奇怪,仙螺坠地还俗,见风增高,竟以“一日长一千,十日撑破天”之势,骤然陡长,若不制服,数日后将冲破南天门。玉帝闻奏大惊,为确保天庭平安,即差雷公神下凡征服。是日,风起云涌,天昏地暗,大雨滂沱,霹雳一声,灵石腹部被迅雷劈出一大窟窿,遂不见长,成了现在的天柱峰。
庵殿庄严凝重,金碧辉煌,室内正厅右侧,有一摩岩石刻,系湘乡人朱伟刚惊羡这石窟之奇巍,欣然刻下“别有天”。同治《义宁州志》载:“崖结有庵,顶圆中空,状若悬馨,幽致可远尘嚣,高僧多隐于此,诚一方胜地也”。苏东坡曾来到这里,留下了“带水清,泉石透,中有高人自在居”的诗句。如今,高人已不再,香火却不减当年。当山外繁华与喧嚣同步、华灯与嘈杂并行的时候,身临其境,寄情于恬淡,纵情于山水,让人超凡脱俗、物我两忘,每天来此的信男信女络绎不绝。
拜过观音菩萨,继续上行,开始最为艰难的登顶。我们发现一个奇特现象,脚蹬石阶,竟“通通”有声,像美妙的音乐,随着游人的脚步奏响。原来,丹霞地貌的石岩中含有碳酸盐,碳酸盐易溶于水,历经雨水的侵蚀,形成一个一个大小不一的空隙。人走在上面,就会发出不同的声响。
11:30终于登顶。山顶面积狭小,岩壁垂直,突兀惊险,有几位老师恐高未敢登顶,确为明智选择。站在顶峰,太阳一扫雾霭,遥望九龙湖,气势磅礴,天连山,山依水,青山绿水,如诗如画。湖中座座青山,象簇簇睡莲,在云雾映衬下,有如水上迷宫。大家惊喜异常,纷纷拍照留念。
之后一路下山,乘船回大坝码头,由于云开雾散,天柱峰和九龙湖露出了真面目,大家无不为眼前秀丽山水美景所陶醉,纷纷站立船头拍照留念。上岸后就在岸边的大段水库管理局吃中饭。饭毕,大家乘车直接返回南昌。我和李老师则自驾车向着修河源头进发。
骑路人
2012年11月23日
骑路人说:

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唯一官方群:132109886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

发表于 2012-11-27 09: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5_203:}{:5_203:}{:5_203:}
郭靖说:
山高人为峰,路远任我行,江西巅峰户外倡导绿色户外!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
发表于 2014-1-5 21: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当不错,感谢无私分享精神!
南南说:

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唯一官方群:132109886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

发表于 2014-1-22 01: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 学习了 确实不错
麻痹咖啡说:
山高人为峰,路远任我行,江西巅峰户外倡导绿色户外!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
发表于 2014-1-25 09: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
丰色说:
山高人为峰,路远任我行,江西巅峰户外倡导绿色户外!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
发表于 2014-1-26 07: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不错,讲的太有道理了
南南说:
山高人为峰,路远任我行,江西巅峰户外倡导绿色户外!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
发表于 2014-1-27 08: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 收益 匪浅
菲菲说:

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唯一官方群:132109886江西巅峰户外俱乐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巅峰户外与你快乐分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全国服务热线:

400-000-000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邮编:330000 Email:kinbb82@16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13 Comsenz Inc.  江西巅峰户外运动俱乐部 版权所有   

江西巅峰户外运动俱乐部